当前位置: 首页>>科技动态>>正文
    科技创新四十载 服务地方谱新篇——商洛学院四十年科技工作巡礼
    2016年08月17日 17时17分  

     

    金秋十月,我们将迎来我校成立40周年庆典。由陕西省商洛地区五七师范学院到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在经历了2006年的顺利升格为本科院校的蜕变之后,商洛学院即将迎来学校的“不惑”之年。岁月流转之中,昔日的弱小的树苗已经成为今朝的参天大树,伴随着学校的发展成长,在老中青三代学人的孜孜努力下,我们的科研工作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上篇:从无到有,不断进取不断突破

    1976年建校之初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学校以教学为中心,科研的方向和内容,明显地是为教学功能的进一步发挥而服务的。学校设立的与科研工作相关的最早机构为1984年10月成立的科研工作领导小组,1987年10月科研工作领导小组改组为学术委员会,主要负责学校的科研与学术活动决策与执行,兼管学术刊物及成果鉴定工作。此阶段的科研工作,附属于教学研究的范畴,学校缺乏对科研的引导,亦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及激励措施,只有个别教师在教学之余,根据兴趣进行了少许的专题研究。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学校的发展以及整个社会对科学研究的重视,学校在教务处设置了教学科研科,专门负责学校各类科研业务。教学科研科设置后,相继出台了《商洛师专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商洛师专科研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度,使学校的科研管理制度框架初具雏形,此前科研工作所呈现的自发性的缺乏组织化、有序化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观,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后来学校科研工作的开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此阶段学校共发表论文800余篇,有7篇论文被三大检索收录,出版著作、教材等30部,获批授权专利1件;在专题研究方面,学校共获批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市厅(局)级项目19项;获市厅(局)科研成果奖励8项,学校设立了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研究所、数学研究所、思想文化研究所(原中国东西部经济文化发展比较研究所,后更名为中国西部科学发展研究所)等三个校内研究机构。

    1993年,由王家民、熊兆武主持的 《材料造型美术教学》《语文创造思维心理学》获得原陕西省教委科研立项,成为我校历史上最早的校外科研立项;1999年,熊兆武、王家民、唐养璇主持的《语文创造思维心理学》《美学教育的造型观念》《商洛地区核桃病虫害种类及数量调查 》分别获得原陕西省教委陕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和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等奖项,成为学校历史上最早的地市厅局级奖励;2000年,许定国主持的《多模Kerr奇、偶相干态光场的广义非线性高阶压缩效应》获得陕西省科技厅立项,成为我校首个省部级项目。

    本世纪初,随着高等教育形势的发展,学校全面启动了“升本”工作,并于2003年10月组建了科研处(2015年12月更名为科技处)。科研处成立后,制定出台了包括科研学术与实践性成果奖励、知识产权保护、项目及经费管理、科研机构管理、学风建设等科研管理制度11项,并根据科研工作实际进行过3次大的修订,建立了较为完善、系统的科研管理工作制度。

    与此同时,学校进一步加大了科研基础建设的投入,积极改善科研硬件条件,使学校的科研实力、科研条件得到极大改观。2006年以来,学校先后建成了陕西省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尾矿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商洛学院)、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商洛文化暨贾平凹研究中心、陕西生物医药科普教育基地、陕西省社科普及基地——社会化问题研究应用普及基地、秦岭植物良种繁育中心等科学研究与科普教育机构;生物学学科进入陕西省优势学科B类序列;与陕西理工学院等高校联合成立了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陕南秦巴山区生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学校坚持依托科研平台培养人才,现基本形成了依托科研机构培养科研人才队伍的科研团队建设模式,在升本十年的科研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中药材研究、特色农产品研究、商洛作家群研究、商洛文化研究、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研究等特色鲜明的科研团队。

    制度与平台建设调动了广大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主动性,提高了其投身科技推广与科技服务的参与热情,进而推动了学校的科研工作的不断进步,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2006年以来,学校共发表学术论文3650余篇,三大检索收录论文近150篇,出版学术著作、教材等30余部,授权专利43件、软件著作权42件,审定植物新品种3个;学校共承担国家级项目5项(国科金4项,农业成果转化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78项,市厅(局)及项目225项,校内立项393项;学校共获得市厅(局)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85项。

    2008年,左晓民主持的《陕南中药产业陕南中药产业突破发展战略研究》获得陕西省社会科学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立项,实现我校省部级社科研究项目零的突破;同年,学校和商洛市烟草局联合承担的《“云蒙山”牌烟叶质量风格特色研究》,为我校历史上第一个横向项目;2009年,杨存典主持的《基于金融危机的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以陕西商洛为例》获得陕西省社科基金立项,成为我校第一个省社科基金项目;2010年,由于浩世主持的《山区旱作新品种商麦5226繁育与示范》获得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资助,实现了我校国家级项目零的突破;同年,陈凤娥主持的《高产抗逆小麦新品种商麦5226中试与推广》获得陕西省教育厅产业化培育项目资助,成为我校获得的首个教育厅产业化推广示范项目;2012年,周春生主持的《酰腙类功能配合物抑制丹参枯萎病菌生长代谢的生物量热学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资助,实现了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零的突破;同年,周春生、王书民主持的《钼尾矿废渣制备绿色环保新型建筑材料关键技术研究》《铅锌冶金炉窑渣、焙烧矿浸出渣和铁矾渣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获得陕西省科技统筹重大大工程专项资助,两个项目分别获批经费240、210万元,为我校历史上获批经费最多的纵向科研项目。

    在成果获奖方面,2007年李继高完成的《试论我党第三代领导关于宗教问题的思想》获得陕西省政府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实现学校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零的突破,同时也是商洛市首次获得的陕西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2年,于浩世完成的《优质、高产、抗逆小麦新品种“商麦5226”选育研究》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实现我校自然科学领域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零的突破。

    下篇:立志有为,服务地方成效显著

    学校坚持立足商洛,面向地方,服务基层,努力为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智力支撑、文化引领和科技服务,积极鼓励广大教师科研人员积极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开展科学研究、科技咨询、科技服务与成果推广。在升本十年的科研实践中,逐步确立了以秦岭现代中药资源和绿色食品开发利用、秦岭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商洛文化暨贾平凹研究等特色鲜明的科研方向。

    学校与丹凤县人民政府、商洛市气象局、商洛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政府部门及陕西天士力职务药业有限公司、陕西森弗天然制品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学校科技人员指导、协助陕西森弗天然制品有限公司、陕西德润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成功申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陕西省县域重点科技项目、陕西省中小企业可积极创新项目多项,为企业争取经费500余万元。

    学校依托陕西省尾矿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商洛文化暨贾平凹研究中心、生物学优势学科及陕西省商洛市中药材GAP科研工程中心、秦岭植物良种繁育中心等平台,开展了全省尾矿资源普查工作,建立了陕西省尾矿资源数据库和标本陈列室,利用为矿资源开发新产品4个,其中1个已经开始产业化生产;组建了商洛市中药材金银花产业技术联盟,建成全省首个中草药标准化生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学校选育的以“商麦5226”为代表的系列小麦新品种累计推广350余万亩,累计增加农户收入3亿多元;学校先后选派农林、食品加工等学科的相关专家32人次参与了商洛市政府实施的科技特派员、首席工程师计划及“一村一品工程”等科技活动,指导企业申报专利15项,参与科技下乡活动30余次,培训中药产业技术骨干87名、药农1000余人次;组织专家编写了中草药栽培培训教材12种,制定南五味子地方标准1个;学校围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商洛市移民区规划、商洛市生态及旅游建设、商洛文化传承与产业开发等开展专题研究,构建了南水北调(中线)商洛水资源补偿模型,创建了丹江流域水土流失修复模式,向有关部门提交《商洛市的城市定位和社会发展战略构想》《陕南干果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确立商洛标志性文化符号研究的建议》《商洛城镇化建设研究报告》研究报告、咨询报告等8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为地方政府的决策提供了较为坚实、可行的理论依据,受到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回顾总结建校40年来科技工作的实践,不仅会加深我们对科技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对于进一步树立发展科技工作的决心和信心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前贤张载认为学术的使命在于立天地之心,立生民之命,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科技支撑,是时代赋予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从党和政府赋予高校科技工作的重任来看,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服务的需求相比,与同类院校相比,我们的科技工作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但我们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初心始终如一,我们有着艰苦自强的传统,有着孜孜探索的热情,我们坚信随着学校“根植地方行动计划”的进一步深入展开,学校的明天会更加美好,我们科研事业的明天也会更加美好!

    上一条:商洛学院科学技术协会成立暨一届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
    下一条:我校“双聘院士”赵鹏大教授为师生作学术报告
    关闭窗口